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代干尸来源之谜揭开
(报道)据药明康德: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干燥炎热的气候使得这里人烟稀少,却也为干尸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自20世纪末起,科学家已经在这里的沙漠中陆续发现了数百具自然保存的青铜时代干尸,它们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之间。随着这些远古干尸不断出现,一个关键问题显得愈加扑朔迷离: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中,一支中外联合团队借助全基因组分析推翻了此前的所有猜想,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也为亚洲内陆的古人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当传统的研究手段不足以得出统一的确凿结论,溯源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现代遗传学手段。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马普演化人类学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组成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研究团队分析的对象包括了13具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此前的测年研究已经将其年代限定在公元前2100-1700年。全基因组分析的结论令人意外:他们既不是来自欧洲的游牧民,也不是中亚的农民。相反,他们只有本地祖先,这是一支曾经广泛分布,但在约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时近乎消失的本地人类群落——古北亚欧人。
他们发现,在最近1万年内,这些人群没有显现出与其他人类群体融合、交配的证据,这是一个此前从未发现的遗传隔离现象。这很可能造成他们在定居于塔里木盆地之前,遭遇极端而漫长的遗传瓶颈。
除了这些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干尸,这项研究还分析了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干尸。它们的形成年代在公元前3000-2800年之间,是迄今在新疆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骸。有趣的是,这5具干尸则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遗传学特征。这些准噶尔人群的祖先主要来自西伯利亚草原牧民(阿凡纳谢沃人);另外,本地居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至此,这些研究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幅青铜时代画面:在塔里木盆地之外,具有不同遗传谱系的农民或牧民相互融合、杂交,而塔里木盆地的人群却始终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与周围的人群交流。无论是此前关于衣着、饮食的证据,还是这项研究里从牙结石中找到的乳蛋白,都彰显了这支在遗传上独立的人群,在文化上与周边人群维持着紧密的连接。
相关报道: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团队在古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丝绸之路要冲,一直是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进行文化、技术,以及遗传交流的重要通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等遗址因独特的墓葬形制以及文化特征备受关注。吉林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成功获得了这一地区距今5000至3500年的古人类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并通过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发现了一支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中、东部广袤区域的古老的遗传谱系,这一谱系与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人群以及中亚绿洲人群都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也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迹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塔里木盆地独特的沙漠环境形成的天然遗传屏障,造成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长期的遗传隔离,研究人员计算小河人群的祖先成分形成时间至少在183代以前,也就是距今9000年左右。
同时,研究人员采用古蛋白质组技术在牙结石中还发现了小河人群长期大量食用奶制品的证据,加之墓葬中小米以及小麦等考古发现,表明塔里木盆地长时间的遗传隔离并未阻断该地区与外界文化和贸易的交流。
这一研究成果重塑了我们对新疆以及欧亚草原的人群演化过程的认识,为更加全面系统地还原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历史提供重要的遗传证据;同时也阐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上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并存之地,展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绚烂多彩。
塔里木盆地 青铜时代 干尸 神秘 地球 气候 科学 杂志 基因 古人类 欧洲 德国 人类 植物 中国 动物 美国 考古 生命 文物 遗址 进化 科学 自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